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加速 示范项目规模扩大

2025年3月27日

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技术发展进入商业化加速期,示范项目规模持续扩大。行业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新投运碳捕集项目数量增长50%,年捕集能力突破200万吨,较上年实现翻倍增长。第二代捕集技术能耗降低35%,成本下降至200元/吨CO₂以下,技术经济性显著提升。

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。化学吸收法工艺持续优化,新型溶剂再生能耗降至2.4GJ/t。吸附法技术取得突破,旋转床装置捕集效率提升至95%。膜分离技术完成中试,CO₂纯度达99.9%。富氧燃烧示范项目投运,系统效率达40%。钙循环技术验证成功,反应稳定性突破1000次。

封存技术日趋成熟。地质封存安全性验证周期缩短至6个月,监测技术准确度达99%。驱油封存项目规模扩大,平均提高原油采收率15个百分点。咸水层封存示范推进,年封存量达50万吨。矿化封存技术取得进展,反应速率提高10倍。

利用途径不断拓展。食品级CO₂产能增长30%,满足饮料行业80%需求。化工利用规模扩大,合成甲醇、可降解塑料等项目投产。微藻固碳示范运行,生物质产率提高50%。建筑材料应用推广,碳养护混凝土强度提升20%。

政策支持力度加大。纳入国家绿色技术目录,享受税收优惠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,CCER重启准备工作就绪。专项资金支持示范项目,补贴标准明确。金融创新产品推出,碳减排贷款规模超百亿。

产业链协同加强。石油、化工、电力等行业联合示范项目占比提升至60%。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%,关键泵阀实现自主可控。工程设计能力提升,具备百万吨级项目设计资质。运营服务体系建立,专业运维团队规模扩大。

发展仍面临挑战:能耗和成本仍处高位;封存场地选择受限;商业模式不成熟;监测标准不统一。

未来发展趋势呈现三个特征:技术路线将向低能耗、低成本方向发展;产业布局将向集群化、规模化发展;政策体系将向市场化、长效化转变。预计到2025年,年捕集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,成本降至150元/吨以下。

来源(本文由AI助手生成) 作者(AI生成的信息)

泰和集团()